gg
首页 >用车>正文

2025泰达论坛|于长虹:全固态电池发展趋势及中汽新能开发实践

时间:2025-09-16 03:09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5330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4日“绿色化新方案专题论坛二:固态电池产业化与下一代电池技术布局”中,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于长虹发表题为“全固态电池发展趋势及中汽新能开发实践”的演讲。

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于长虹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徐秘书长的介绍。很高兴今天与大家分享全固态电池的发展趋势,以及中汽新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汇报,并与各位共同探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

全固态电池的开发,既是践行国家战略,又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由之路,也可视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并非终极路径,因技术创新仍在持续演进。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特点大家已较为熟悉: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现有有机电解液,从根本上消除电芯燃爆风险,具备高比能和高安全性。

在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的发展也受到广泛重视,各个国家和领域都在大力推进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在经历两年行业前期推广之后,各个企业企业纷纷加大技术布局,多技术路线并行推进。预计2025年至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示范应用,到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

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年前主要集中于模具电池的前瞻开发,当前阶段聚焦于10Ah至60Ah的小软包电池研发与应用。而从今年下半年起,整体研发方向将朝着大软包电池迈进。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各有优势,目前全球和国内都在积极跟进和进一步聚焦,涵盖了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多种开发方向。国内多数厂家也在推进硫化物的技术路线,硫化物路线在离子传导加固性方面优势明显,国内外企业正集中力量攻关该路线,目前主要围绕三代技术进行突破和推进。

第一代采用石墨+低硅负极的硫化物体系,可实现300Wh/kg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预计在2000次左右。该阶段重点突破硫化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致力于实现长寿命和大倍率应用。

第二代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至2030年间持续推进,主要应用高硅负极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预计达到400Wh/kg和600Wh/L,循环寿命将突破1500次。该代重点解决低膨胀、长循环的开发,将高镍三元复合正极与硫化物复合电解质面向高端乘用车应用。

第三代预计在2030年至2035年间推出,锂负极硫化物的全固态电池将会面市,能量密度将突破500Wh/kg,循环寿命预计超过1000次。

在应用场景方面,固态电池凭借其容量和能量密度特点,更适用于人工智能和动力领域。而对大容量、长寿命需求较高的储能和商用车领域,适配性相对较低。

面向乘用车的要求主要包括高比能、长寿命和高安全性。全固态电池需在三元正极、富锂锰基、负极及电解质等多方面布局各类技术,以满足乘用车的高标准要求。中汽新能在全固态电池体系的技术路线规划上,致力于从单一到多元的电解质复配技术发展,目标纯电续航达到1500公里,使用寿命满足30年或百万公里要求,在安全方面实现无热失控、无热蔓延。

在2026年我们将应用高镍、加硅、加硫和卤化物电解质的体系,达到400Wh/kg的能量密度水平;2027年将采用高镍加硅加硫化物、卤化物甚至氧化物的电解质体系,目标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预计在420Wh/kg的规模上应用;到2030年左右,将主要开发富锂锰加金属锂或无负极的技术体系。目前规划如此,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路线还将持续迭代更新。

在电芯体系设计方面,负极从石墨向无锂化方向发展,正极从高镍向富锂锰方向发展,电解质从硫化物向多元电解质复配方向发展。电解质膜也将从厚向薄乃至超薄发展,以满足乘用车对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率和更安全体验的需求。

制造工艺需适配电解质体系的本征特性,构建极致的环境控制和极限的工艺要求推进,整体露点水平要求低于-55°C。

第一项难点在于电极工艺路线的选择。无论是湿法工艺还是干法工艺,各国都有不同应用。需从电解质特性出发选择适配工艺方案:硫化物体系更适配湿法工艺,以解决电解质与溶剂、粘结剂的副反应问题,实现极片的平、稳、韧;卤化物体系则更适配干法电极工艺,实现各组份在电解质中的均匀分散。

第二项难点是精细化、精益化的电极工艺管控。说起来简单,但实施极为艰难,涉及力学性能、机械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等多方面推进,需通过极致的工艺环境和过程控制来实现固态电池的开发。固态电解质对湿度非常敏感,因此要求极致的工艺环境,精细管控现场环境及设备,减少电极极化,同步提升固态电解质的各项性能。

第三项工艺难点是卷对卷连续性转印。创新提出并应用极片流变力学控制工艺,实现电解质膜连续、均匀、完整的转移。目前电解质膜无掉料、无成粒问题,已可实现550米以上复合极片的稳定性生产,相比单片转印技术效率更高。

7月14日,中汽新能在更名迁址后发布了全固态“金旸电池”,为100Ah软包电池。截至目前,首款电芯已准备下线,能量密度达450Wh/kg,计划于2026年在大股东中国一汽的同级车型上进行示范应用。展望未来,中汽新能将围绕乘用车和低空经济领域,助力打造全固态电池示范应用标杆,实现乘用车的长续航与安全无忧,并在低空经济领域率先应用。在半固态电池领域,我们已实现2吨级eVTOL首飞,近期正与多家低空领域企业持续推进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的示范应用。

围绕全固态电池产业链,我们正提前布局固液共用和全固态电池专用产业链,积极与行业企业交流,共同推进下一代国家全固态电池产业链建设,持续引领中国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在此,我们倡议与各企业共同探讨:是否应尽早建立标准化的电池型号与规范,以减少低效重复竞争,推动下一代电池在标准共建、技术攻关及产业生态建设方面的合作。

谢谢大家!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